从1月10日开始,我国经历了一场50年不遇的特大冰雪灾害,国家抢险抗灾应急指挥中心公布的数据称:这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共波及21个省、区、市,灾害共造成107人死亡,8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111亿元人民币。灾害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1.78亿亩(约1180万公顷),绝收2530万亩;蔬菜受灾面积占秋冬种面积的30%以上;因灾死亡的畜禽6900多万头(只);森林受损面积近2.6亿亩;倒塌房屋35.4万间。其中湖南、贵州、江西、安徽、湖北、广西、四川等省区受灾较为严重。经过一个月,我国的抗灾救灾活动已经取得初步的胜利,20日,贵州省都匀平塘县恢复供电,至此,南方电网因灾停电的90个县市全部恢复供电。受灾地区的高速路、主要国省干线公路已经全部抢通。目前灾区市场主要生活必需品供应已没有问题,价格有所回落。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说,由于农业受灾严重,春荒期间受灾民众生活困难扩大,灾区民房倒损数量多,因此保障灾区特别是山区和边远地区生活物资和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的任务依然艰巨。另外,灾害造成大量房屋受损,而雪融之后,倒房数量可能进一步增加。国家将多渠道筹措建房资金,争取于今年6月底前完成倒损民房的恢复重建。
这次雪灾涉及南方大部分地区,灾区紧急转移安置151.2万人,累计救助铁路公路滞留人员192.7万人。军队累计出动64.3万人次、民兵预备役人员186.7万人次投入除冰破雪、疏通道路、抢修损毁电路和调拨、抢运救灾物资。2月7日国务院煤电油运和抢险抗灾应急指挥中心发布第11号公告,要求遭受罕见雨雪冰冻灾害的地区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和应对工作。专家指出,在防范灾后可能出现的重大疫情之外,应加强对受灾群众及抢险救灾人员的心理干预,防范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问题。
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科林涛医师指出,雪灾作为一个应激事件,其本身构不成心理危机,因突发事件促发的个体心理失衡是一种应激状态,可能表现为焦虑、无助、恐惧、困惑、激越等。及时干预能有效缓解紧张、焦虑情绪。应鼓励和帮助受灾群众通过自我疏导的方式缓解心理压力。首先,正视恐惧和情绪痛苦。雪灾作为应激事件通常会带来恐惧或悲伤。如果人们逃避恐惧或悲伤,那么灾难会真的变成恶魔。当我们面对生活的黑暗,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恶魔。渐渐的,痛苦会消失。在灾难中正视情绪痛苦而不回避是最健康的反应。回避感受通常导致情绪郁积,招致后续的诸多心理问题。而正视自己的感受(尽管可能是消极的、痛苦的感受)才会为疏理和化解它们创造机会。如果得到良好的心理干预、做到健康的心理调节,绝大多数人在遭受危机时都有自然恢复心理平衡的能力。其次,保持与他人的接触;多与朋友和亲人交流。这场雪灾及其所带来的损失是人们几乎不曾经历过的,这意味着在面临雪灾的时候,人们原有的应对能力可能变得单薄无力,此时心理需要呵护。从社会层面来讲,我们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给灾区人民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心理支持。而从个体层面来讲,应当主动增加与周围人的沟通和交流,消除孤独、分享感受、相互支持。通过这样的交流,个人会感受到别人也在面对同样的灾难、有相似的感受,这会使个体在心理上不会感到孤单,并会感受力量,认同自己的情感是对重大事件的“正常”反应,最大限度地降低恐慌与困惑。很多灾后心理干预的步骤都包括这样一个环节,邀请经历类似的灾民坐在一起,共同谈论自己的受灾经历、所见所闻和所感。可见与人交流在灾后的心理调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第三,恰当地表达情感。人们在自然灾害中应规划自己的时间,使之更结构化。雪灾发生后,人们原有的生活规律被打乱,原来熟悉的街道、住房可能被破坏,不能像往常那样出行、上学和工作。生活的变动本身就是一种心理应激,人们需要调动心理能量去应对,因此,为了增强对抗雪灾的心理能力,人们应当尽可能把每天的时间分配安排妥当,对每天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有个预期和把握。通过结构化自己的时间,尽可能地保持平日的生活内容,这会最大限度地减少雪灾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降低雪灾对人们心理带来的继发后果。
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郑毅主任指出,突发灾难事件时,应重视儿童心理的保护。灾难事件的突发性与破坏性往往让缺乏自我调节与保护能力的儿童心理反应更加剧烈,更容易出现一些应激反应,如过度担心害怕,容易受惊吓等,这种影响可以持续数月或数年,甚至终生。儿童上述异常反应在灾后可以很快出现,也可能很久才出现。发生灾情时成年人需首先正视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尽量不要在儿童面前表现出自己的过度恐惧、焦虑等情绪和行为,要及时处理自己的压力和调整情绪。成人要鼓励、倾听儿童说出自己在灾难中的经历及内心的感受,鼓励儿童说出害怕的感受。帮助儿童了解出现恐惧和害怕是正常的情绪反应,允许他们哭泣和表达悲伤,不要强求儿童勇敢或坚强,尽快解除儿童的担心和恐惧心理。父母或周围人乐观的情绪、充沛的精力、坚强的信心会让儿童产生安全感,让他们觉得灾难很快会过去,一切正在趋于正常化。灾后恢复结果会影响儿童一生,许多成人的“恐惧症”、“强迫症”、“分离或转换性障碍”、人格障碍等都与儿童时期的心理创伤有关。因此,加强心理调节和支持非常重要。如果心理调节和支持得当,经历了克服困难的过程不但不会伤害儿童,反而会使他们更坚强,更能应对困难和挫折。
中国保健学会心理保健专家委员会副会长绪秀敏指出,在整个抗灾救灾过程中发现,灾区居民表现出更为理性和成熟的态度,这次的雪灾正好发生在春节期间,容易出现心理恐慌,但就目前的观察看,灾区居民表现出勇敢面对的态度,很多人都表示,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困难的情况不会持续很久。大部分人比较乐观。从政府的方面来说,应该对参与抢险救灾的工作人员和部队战士进行适当的优抚措施,为他们解决一些困难。很多救灾人员本身也是受灾者,他们作为灾民和救灾者可能会带来更多的心理压力,适当为他们减轻劳动强度,避免体力和心理透支,对他们来讲,单纯进行心理干预是不够的。在这次雪灾中,我们也发现我们的社会凝聚力增强了,从被滞留在火车站和铁路上的旅客、留下来在异乡过年的外来务工人员和学生,到灾区里生产生活受到重大影响的普通群众,以及邀请因灾滞留者到自己家里过年的好心市民,再到各地踊跃为灾区捐款捐物,以个人一己之力为抗灾救灾作出实际贡献的人们,以及以多种方式参与抗灾救灾,切实履行了“政府助手”责任的社会团体和非政府组织,很少有人牢骚满腹,一味怨天尤人,很少有人意志消沉,悲观失望。相反,人们大多坚韧沉着,镇定自若,显示了对政府的高度信任,以及“从我做起”、以实际行动战胜灾害的坚定信心。很多人在这次抗灾过程中得到了精神层面的提升。但雪灾刚过,灾区重建要面临的困难还有很多,南方农作物的减产甚至绝收,房屋倒塌等问题仍然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应建议灾区居民作好应对将要面临各种困难的心理准备。